《独行月球》,抛开这部电影的喜剧元素,它其实探讨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,如果外来天体撞上地球,人类有多大几率能存活下来?上一次大规模的地外陨星撞击地球,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,那场浩劫导致了大量物种灭绝。如果那样的撞击发生在如今,人类必然不会坐以待毙。
陨石是来自彗星、小行星或流星体等物体的固体碎片,它起源于外层空间,并通过大气层到达行星或月球表面。当物体进入大气层时,各种因素,如摩擦、压力和与大气气体的化学相互作用,使其升温并辐射能量。如果它到达地面而没有完全燃烧,它就会变成流星,最后变成陨石。
《独行月球》中的设想是用多枚大型核弹“月球之锤”直接摧毁陨星,并且将发射基地选在了月球上,因为月球上重力更小,发射航天器会更容易一些。影片中一个很有趣的计划叫“月球之盾”,大意是等到陨星被击碎,再利用月球挡下碎片,并且借由月球的引力捕获更小的碎片,想法很好,但如果认真讨论的话,月球距离地球仅38万公里,引力和尺寸都远远超过月球,在这样的条件下,“月球之盾”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地球?很难说。
虽然科幻电影存在虚构的部分,但其中也包含了科学逻辑的假设。地球已经诞生数十亿年,在浩如烟海的星河里,地球这粒“微尘”偶尔与其他“微尘”相撞、摩擦,虽然概率不大,但总是会发生的。事实上,小行星撞击一直威胁着地球和人类的安全,这一课题也始终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。
正在建设当中的雷达阵列“中国复眼”,预期能够观测1.5亿公里范围内的小行星。该项目将分为三期进行,一期完成后可观测月球,目前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,正在安装调试,第二期建成后将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。
在《科创中国·院士开讲》节目中,龙乐豪院士介绍过,我们计划在2026年对防御近地小行星开展实验,一次发射两个卫星同步走,一个先伴飞,另一个卫星去撞击星球令其改变速度、改变方向,偏移轨道,另外一个卫星绕着撞击的前后进行探测、观测数据。小行星探测除了能做到保卫地球,还可以延伸出对小行星进行矿产开发的功能,探测过程中,还可以对天体形成和人类生命起源进行探究。如果我国实验成功,将处于世界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前沿。
人类长期驻留月球不只是为了猎奇甚或探索,月球对于人类而言,更像是一块进入深空前的跳板,我们可以通过在月球表面小憩,来进一步认识宇宙,并迈向更加深邃的宇宙。当然,如果必要,月球也能成为地球的外线防卫基地——虽然我们希望永远不会启用这个基地。以上信息由【陨石联盟】提供陨石联盟自成立以来,一直致力于推动陨石科学和陨石业发展、交流和合作。